为何职业棋手都在避免下“十番棋”?
从结果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职业选手都在避免坐上十番棋的擂台,那么十番棋对围棋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历史上又有哪些通过十番棋一战成名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十番棋,看看其背后蕴藏的秘密。
十番棋起源于我国明清时期,两名棋手以十局为一阶段的对局,以胜局多者为胜方。如同武士真刀真剑一样,十番棋的结果是极其残酷的,通常一方的落败也就意味着实力彻底不如对方,声誉上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即便是酷爱“十番棋”的明清时代,真正相约下十番棋的也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分胜负也多以三番棋、七番棋为主,比如明代国手过百龄三番棋胜林符卿后,对方直接灰溜溜遁走再也不敢应战。
真正敢于下十番棋的都是对追求巅峰的棋艺而非胜负,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当湖十局”、“黄龙士十局血泪篇”,对弈双方都是奔着切磋棋艺去的,也都不以名誉为赌注。
当湖十局被誉为古代座子棋的巅峰,但施襄夏范西屏二人没有矛盾,当湖十局也都是高手之间的惺惺相惜
事实上,真正将十番棋从切磋变为“生死战”的反而是近代日本棋界,由于日本等级非常森严,早在幕府时代就诞生了围棋四大家(本因坊家、井上家、安井家、林家),四大家对段位基本实现了垄断,一般情况下棋手们只有加入四大家族或得到四大家族认可的人才能升段。
在那时,围棋职业一至四段需要得到至少一个家族的认可才行,五段以上更是需要得到四大家族的一致认可才行,那么假如有家族不同意该怎么办?那么就只有用争棋的方式来进行,一般是不同意的家族派出棋手与想升段的人对弈,通过五番棋或七番棋决出胜负,只有赢棋才能升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四大家族棋手想要升段的难度骤然增加,简单来说你没有家族背景的话那么一次升段很可能要下四轮棋,这对棋手的考验难度可想而知。
在幕府时代,四大家族一般不会和外人下棋,而幕府举办的御城棋赛场,给了很多家族外的人下争棋的机会
而真正让十番棋发扬光大的,则恰恰是一名非四大家族的棋手,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棋圣吴清源。由于是中国人的关系,吴清源无法参加日本四大家族举办的(彼时已合并为日本棋社)头衔战证明自己,因此在1939-1956年间先后参加了由新闻出版社组织的十次十番棋特别对局,并将日本当时的七大顶尖高手打到“降格”(降段),一时间举世皆惊。
吴清源与木谷实十番棋争霸战,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中)作为观众
人们惊讶的不仅是吴清源的技艺高超,更是七位顶尖高手的降格,要知道越是段位高的人,心气一般也就越高,特别是木谷实本就在退棋赛上赢了本因坊秀哉,接过了其“第一人”的称号,降格这样的“奇耻大辱”是他们很难接受的,而自此以后十番棋的意义也就更加明显。
那就是,既决胜负,也决名誉,换句话说败者不仅棋艺技不如人,甚至名誉上也会一败涂地,因此在当代,发起十番棋的双方一般都是有矛盾的双方,进行的一种“决斗邀约”。
在现代围棋中,基本上很少有职业选手提及所谓的“十番棋”了,即便双方应允参加十番棋比赛,最终也都不了了之,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现代围棋的等级分明且实力清晰可见,等级分制度几乎完全可以代表选手们的近期实力和状态,比如在2015-2017年间,柯洁选手是中国唯一等级分在2700分以上的选手,自然在世界比赛上的发挥可圈可点,因此过去那种棋坛段位垄断、甚至名誉垄断上升困难的情况不复存在了。
想要证明自己,如今一年七个世界级比赛,国内比赛、围甲比赛场次更是不少,只要自己实力在是绝对不愁找不到证明自己的舞台的。
即便是作为业余组的民间高手,如今中国围棋协会也将业余6段的举办权下放到了省级举办单位,业余7段、8段的晋升通路也打开了大门,过去那种民间业5高手恐将成为过去时。
其次,即便是真的有矛盾的两名职业选手,也都在避免采用十番棋的方式决胜,首先十番棋的比赛是十分正式的,必须有第三方的单位参与进来,在吴清源时代这个第三方单位自然好安排,但如今随着AI软件的兴起,找到一个能让双方都满意的第三方难度陡增,而跨国比赛更需要得到国家棋院双方的同意,因此很多十番棋比赛都是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
并且假设找到了一个让双方都信服的第三方机构,由于现代围棋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相较于几十年前的围棋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再加上棋院愈发规范化、训练愈发科学化、中日韩对围棋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因此选手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小的,比赛的胜负不仅在于棋艺,更在于临场的心态等因素,这就让十番棋的的胜负走向更加扑朔迷离,任何选手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赢,因此也就不敢贸然应战。
因为任何两个现役九段棋手对弈都可能互有胜负,很难形成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让两位棋手都把名誉压上参加十番棋比赛,是双方都不乐意看到的。
所以如今的十番棋更像是一种“威胁”或严重的控诉,真正的十番棋比赛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棋坛最近一次大型十番棋比赛还要追溯到2014年李世石6比2战胜古力,可以说是年代相当久远了。